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银行理财是理财市场“压舱石”
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款外币理财产品和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存款、国债、股票之外,老百姓新增了银行理财投资渠道,正式拉开了我国银行理财发展大幕,当年也被称作“银行理财元年”。
在银行理财20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理财业务的创新,我国理财产品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满足居民财富管理的保值增值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监管政策的日益完善和银行业面临的市场经营环境变化,资管新规又开启了理财业务回归本源的新时代。
受访机构和行业人士表示,银行理财行业发展的20年,不仅显著提升了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还充分发挥资管机构产融结合、连接实体的桥梁作用,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在经历“净值化转型”挑战后,目前银行理财行业规模重拾升势,显现了其在财富管理市场的“压舱石”作用,未来还将通过持续的迭代创新,不断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
为1亿理财客户创造近7000亿元投资收益
经过20年的发展,银行理财行业面对的政策环境不断发生调整和变化,特别是自2013年起开始对“非标整治”和2018年开展“净值化转型”,以及银行理财子公司单独运营等,银行理财市场格局发生了沧桑巨变。
智信研究公司研究总监曾荣表示,银行理财市场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2004年-2008年的“起步摸索”阶段;2009年-2012年的“非标拉动高增长”阶段;2013年-2017年的“同业空转与加杠杆”阶段;2018年至今的“净值化转型”阶段。
针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历史巨变,南银理财总结道,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要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作为资管行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银行理财经历了20年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老百姓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可。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银行理财为超过1亿理财客户创造了接近7000亿元的投资收益。
招银理财也表示,银行理财经历了20年的发展,已成为满足老百姓财富管理需求、支持实体经济、稳定金融市场的生力军。回顾其发展历程,银行理财总体经历了池化运作、刚性兑付到溯本清源、净值化转型的历程,总体呈现出三个主要发展趋势:一是普惠性越来越明显;二是规范化转型效果显现;三是服务实体的使命感越来越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也认为,银行理财作为安全稳健的金融投资产品,20年来产品种类、数量不断丰富,发展更加科学规范,培养和提升了广大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为广大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银行理财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未来,银行理财仍将在居民财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金融机构将不断结合投资者需求创新更具针对性的理财投资产品,满足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娄飞鹏称。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也表示,银行理财是理财市场的“压舱石”,是中国低风险偏好理财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普惠型财富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理财规模存续规模约26.8万亿元。银行理财充分发挥资管机构产融结合、连接实体的桥梁作用,在资产端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为根本任务,截至 2023 年末,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19万亿元。
招银理财表示,理财行业的萌芽和壮大,植根于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和实体经济对投融资的需要,这是理财公司的底色。理财公司的使命在于遵循资管规律,回归资管机构本源,不断创设和丰富理财产品货架,持续引导理财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为客户创造长期、稳健的理财回报,以长远发展视角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南银理财也总结道,在经历了20周年“成年礼”后,理财公司在金融“五篇大文章”赛道上持续发力,践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积极助力高质量发展,未来银行理财发展依然前景广阔。
银行理财规模重拾升势
在打破刚兑“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行业规模一度出现下滑。不过,定位为“存款替代”的银行理财在近年来股债市场波动中,总体做到了绝对收益,重新收获投资者信任,理财规模重新回升,甚至有机构预计今年增长将有望突破30万亿元规模。
普益标准研究员杨国忠表示,近期各商业银行都在压低存款成本,一般存款方面,连续下调存款利率。在存款产品方面,各行的智能通知存款连续下架,一些银行取消了特定品种长期大额存单。此外,4月初银行业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了《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要求各银行自查整改,禁止违规补贴,进一步降低了存款对储户的吸引力。
“上述措施对储蓄资金转向银行理财有持续推动作用,各种低风险理财产品也是存款的良好替代品,可以预见理财规模还有上升空间。”杨国忠称。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也表示,权益市场波动和“手工补息”逐步被叫停是理财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目前市场情况下,固收类产品仍然是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主要工具,银行理财产品的增长具备一定的持续性。
光大证券(维权)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也认为,收益率比较优势与存款“脱媒”力量共同作用,驱动理财规模高增。银行理财起源于存款替代类产品,追求绝对收益为主。零售存款和银行理财是零售AUM最主要组成部分,并存在一定“跷跷板”效应。
王一峰分析,2024年开年以来,一方面,随着2023年国股行3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的累积效应,国股银行各期限存款挂牌利率已全部降至2%(含)以内;另一方面,开年以来利率下行、债市走牛对理财收益率形成有效提振,相较存款挂牌利率持续下调后的零售定期存款利率,理财收益率比较优势提升,居民端存款资金出现“脱媒”,推动理财规模增长。此外,4月份规范存款“手工补息”,也会引致部分企业存款脱媒,有助于支撑对公理财规模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在总规模重拾升势的同时,银行理财公司的规模分化也在显现。尤其是国有大行规模萎缩,股份行快速崛起,理财市场龙头公司“易主”,行业规模排名出现大洗牌。
王一峰和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对此表示,由于股份行理财子机制体制相对更加灵活,高度重视财富管理能力和财富管理条线的非息收入贡献,在他行代销渠道拓展上更为积极等共同因素作用下,这类理财公司持续做大理财AUM、提升市占率,股份行理财子实现了快速崛起。
展望未来银行理财市场发展趋势,王一峰认为,全年看,市场运行仍存不确定性,由于理财配置对债市调整敏感度提升,中短债配置拥挤度提升,理财业绩基准调降必要性较强等,对理财规模影响偏负面。
但当前阶段支撑理财规模增长的积极因素仍较多,王一峰分析,一方面,当前理财收益率相较存款的比较优势仍在,理财规模有一定增长惯性;另一方面,从过去三年的理财增量的季度分布来看,二季度和三季度理财规模净增量中枢分别为0.6万亿元、1.4万亿元,整体增势较好,银行理财规模的增长势头仍然值得期待。
]article_adlist-->廿载春华秋实
理财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玲
历经二十载风云激荡,银行理财市场发展蹄疾步稳。尤其在近年来业务转型后的高质量发展中,银行理财业坚持“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职责,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不仅实现了规模稳步壮大,产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持续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需求。
其中,在产品投资领域,各家理财公司正在提升固收类产品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布局权益资产投资。多位受访人士认为,未来理财公司将进一步做大管理规模并提升权益投资占比,持续为资产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固收类产品规模持续扩容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主要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2023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5.82万亿元,占比达96.34%;对比2019年18.27万亿元规模,以及78.06%的占比,规模增加了41%,占比提升了18.28个百分点。
固收类产品持续壮大下,各理财公司也在不断采取措施提升固收产品优势。如招银理财提出,通过提高投研能力、提高产品业绩表现;扩充产品丰富度,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投向的投资需求;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加强信用研究和风险预判;持续开展投教,提高客户满意度等多种措施,以打造公司的固收产品品牌。
南银理财也表示,将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持续巩固固收资产投资优势,提升宏观利率、行业研究及信用挖掘能力,严格做好风险把控,强化净值波动管理,为客户提供稳健的投资收益。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安全稳健特点更突出,背靠银行渠道优势更明显,因此广大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信任度较高,理财产品规模在各类资产管理产品中也曾长期位居第一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直言,目前理财产品主要配置固收类资产,从中长期看利率下行的概率更大,这意味着配置固收类资产理财产品收益率面临下行压力。
事实上,当前,在理财规模高增的同时,也面临着配置高息存款受限、债券供需矛盾仍大等带来的欠配压力,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也正持续下调。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年一季度,各类型机构公募固收类人民币产品(不含现金类)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均值、上限均值全部呈下降趋势。
对此,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随着债券市场收益率中枢快速下行至低位,理财资产端利率下行大于负债端成本粘性,资产负债收益率“倒挂”压力有所加大。而随着理财“达基率”下降,部分2024年前期业绩基准读数较高时配置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可能囿于实际业绩表现不及预期等因素,选择“用脚投票”。
“为了更好地服务投资者,银行理财机构需要强化投研能力建设,利用政策机遇逐步实现资金多元化布局,提升产品收益以更好地服务客户。”娄飞鹏认为,理财公司一方面需要努力实现收益稳定,追求理财产品长期稳健收益,通过多种方式为客户创造收益。另一方面,可以研究适当配置权益类等资产,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
多举措提升权益投资水平
在权益类资产配置方面,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2017年以来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整体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即从2018年9.92%的高位降至2020年2.31%的低位后,又开始震荡回升,至2023年达2.9%。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以来,伴随权益市场的持续回暖,以及新“国九条”鼓励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理财公司在含权类理财产品的布局也明显加速,仅4月发行的混合类理财产品数量,便已创下2023年下半年以来单月新高。
对此,王一峰表示,截至2023年末,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投资者数量合计占比稳定在五成左右。不过,四级(成长型)、五级(进取型)投资者数量占比分别较年初提升了0.14pct、0.46pct。“当前,理财客户整体风险偏好依然偏低,但高风险偏好客户占比的回升,这有助于后续理财公司更好地发挥多资产、多策略的配置优势,进一步拓展含权理财产品谱系。”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直言,债券“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续,理财公司应当保持合理的久期和杠杆水平,不去做大概率不正确的事。在提升权益投资能力上,一方面,需要扩大客户范围,争取将证券公司等开拓为自身的代销渠道;另一方面,应加大做出特色化差异化产品,发挥自身优势,回避自身短板,例如紧紧拥抱被动投资趋势,布局指数化投资。
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则坦言,目前银行理财发力权益类理财产品仍存在两点困难:一是投研能力相对不足,相对于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投资需要更加专业的投研能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部分银行在权益类投资领域的投研能力还有待提升。二是投资者接受程度上,由于权益类、偏股混合类产品的风险较高,目前银行理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仍处于较低水平,对相关产品接受程度可能相对较低。
基于此,崔盛悦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在人才方面,对标资管市场上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权益投资相对成熟的行业,着力加强人才吸收和培养,建立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权益投研人才;第二,在投资策略方面,多元化投资策略选择,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策略择机使用,增强收益获取能力;第三,在客群画像方面,可利用科技手段精准识别可承担较高投资风险的投资者,做好产品与客户的匹配。
王一峰认为,随着理财公司运营更加成熟化、市场化,真正的资管能力逐步被打造。当前政策层面高度重视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伴随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不断迈向纵深,叠加机构客户拓展、养老金账户制度建设等业务机会,中长期来看,理财公司将进一步做大管理规模并提升权益投资占比,持续为资产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article_adlist-->新版“国九条”满月
理财公司权益投资迎来新发展机遇
中国基金报记者 马嘉昕
继新“国九条”政策于4月发布以来,现已正式满月。
据悉,新“国九条”政策明确表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并特别鼓励银行理财资金参与资本市场。以此为契机,多家银行理财公司也纷纷积极影响政策,发力布局权益类投资。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国九条”不仅能够推动国内权益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积极鼓励银行理财等长线资金入市,同时也为银行理财公司提供了更多业务创新的空间,能够允许其加大对股票型、混合型理财产品的设计创新,可以说为理财机构产品体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多家理财公司认为,权益投资是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赛道之一,在监管政策鼓励和市场生态优化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发展权益投资的条件进一步成熟。
银行理财含权产品发行加速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银行理财公司含权产品的发行提速颇为明显。从数据表现来看,据中国理财网不完全统计,自4月13日至4月30日期间,理财公司发行混合类理财产品数量为13只,较上一个月同期发行数量的9只,增长了近55%。
同时,自4月13日以来,已经有包括农银理财、中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平安理财、杭银理财、民生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相继发行了混合类理财产品。
光大理财对本报记者表示,新“国九条”的出台,对银行理财业务可谓产生积极影响,并推动了业务创新与市场参与度的提升。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鉴于新“国九条”鼓励银行理财资金入市,为理财公司提供了更多业务创新空间,有助于理财产品多样化发展。“随着资本市场边际风险减弱,银行理财会逐步提升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预计这将有助于扩展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区间,满足投资者对高收益产品需求。”
其次,政策的出台也将增强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的信心,或将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同时,对理财公司而言,也能够不断积极探索和发展含权类产品,注重从投资者需求和风险偏好出发,设计推出不同的含权产品,努力争取长期稳健的收益。
最后,新“国九条”政策还提出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信息披露等要求,这也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康和透明的市场环境,为银行理财资金的入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新‘国九条’的发布进一步规范了资本市场底层架构和发展的逻辑,也传递了政府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招银理财也对本报记者称。
招银理财认为,权益投资是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赛道之一,在监管政策鼓励和市场生态优化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发展权益投资的条件进一步成熟。
“银行理财产品对波动和回撤控制的要求比较高,更加强调‘绝对收益’,落地到权益投资中,即追求更高的胜率。”招银理财表示,新“国九条”着力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并强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银行理财所偏好的价值、红利等策略实现更稳定的业绩表现。
两大资管机构的竞争与合作
随着银行理财公司积极布局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市场也颇为关注其在与公募基金之间在产品研发与销售上的竞争与不同之处。
特别是,在2023年底,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为26.8万亿元,低于同期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的27.6万亿元,银行理财首度痛失年度资管行业头把交椅。
招银理财看来,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反映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逐步多元化,且日趋成熟。“从行业竞争角度看,银行理财规模首次被超越,也反映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对比公募基金行业发展了近30年的历程,银行理财整体处于创业初步发展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投研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以吸引并留存投资者。”招银理财表示,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在产品形态、客户偏好、投资范围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各有其特点和优势。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员尹铃越也对上述观点给予赞同。他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布局在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与公募基金上仍然存在差距。
“银行理财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相对更为稳健,而公募基金能较为全面地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与风险偏好。同时,银行理财的客群对风险偏好也较公募基金而言更低,所以权益市场回暖时,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优势会更明显。”尹铃越称。
同时,招银理财也表示,鉴于银行理财通常更注重产品业绩的稳健性和风险控制,由于产品定位和投资目标的差异,银行理财在权益建设上也不能直接照搬公募基金的“市场排名”和“明星基金经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并应充分发挥银行理财投资范围广泛的优势,通过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跨部门投研合作,实现底层配置工具对上层产品管理的有效支撑。
“换言之,即以固收类产品为基石,逐步布局权益类产品。”招银理财称。另外,展望未来,该公司认为,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两者可能在细分领域开展合作。
“公募基金适当借助银行理财的渠道优势进行规模扩张,而银行理财含权产品方面可继续与公募基金开展合作,二者互补共赢,共同推动我国资管行业的发展。”招银理财称。
此外,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后续来看,居民资产配置从不动产向金融资产转移是大势所趋,叠加居民财富管理意识不断提升,我国财富管理业务具有强劲持续增长动能。
王一峰认为,在此背景下,各类资管机构子行业也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居民与机构的资产管理诉求,推动大资管行业做大做强。
“资管子行业之间不是简单竞争而是竞合关系,例如,理财规模的增长会增加资金委外的潜在需求,进而提振公募基金等资管机构的规模增长。”王一峰表示,短中期来看,预计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仍将是大资管行业最主要的三大构成板块。
编辑:小茉
审核:木鱼
]article_adlist-->
版权声明《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纵横配资
]article_adlist-->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