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杨子晏记者刘逸鹏)近日,2024供应链合作创新大会分论坛智链新程供应链峰会举办。峰会围绕供应链数智低碳转型等热点议题,深入研讨了全球供应链变革重塑的前沿风向。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头部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嘉宾分享了供应链赋能产业的创新思路与实践策略。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在会上发言,阐释了他对供应链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并分享了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以及企业如何做好供应链创新的思考。对此,上海证券报记者对宋华进行了专访。
上证报:请您分享一下您对供应链新质生产力的理解。
宋华: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供应链思维的革命。我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定义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代供应链。
第一,生态化。现代供应链实际上是一个多主体的生态。供应链不能被单一主体主导,而是多个主体开展的数据“共治”。各方应在保护自身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将数据进行分享,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从而推动链条上各个主体的互利共赢。
第二,韧性化。当今的外部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保证供应链和产业链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并实现高效、稳定的发展,是衡量供应链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维度。
第三,低碳化。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更加高效地推动产业发展,是“双碳”目标下时代为供应链所提出的新课题。
上证报:您认为数字化对供应链的意义是什么?
宋华:以大宗商品供应链为例,其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发展这一供应链类似于一个长期的投资行为。不同于短期能见效的B2C(企业对消费者),大宗商品供应链是B2B(企业对企业)的过程。也正因为涉及多个B端主体,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一定是信息不对称。
如何在存在多个主体的供应链中打造出一条“信任链”,是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重要挑战。所谓“信任链”,包括可信任的主体链、可信任的商品链和可信任的行为链,尚需数字技术的赋能才能实现。
此外,不同产业的痛点不同,有效率问题,有上下游协同问题,也有整个产业的转型问题。推动实现供应链数字化才能更好地为产业链赋能,才能帮助企业推动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实现更高效的运转、打造出具有韧性的供应链、实现供应链低碳化的发展。
上证报:从您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帮助供应链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宋华:第一,帮助企业做好技术开发。科技创新是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课题,尤其是帮助一些中小微、初创期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赋能。
第二,帮助企业搭建数字平台,推动采购、生产、分销过程高效运转。在市场的要求下,供应链企业时常需要跨平台、跨行业进行集采。但现有的问题是不同平台间常有业务上的隔绝。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不同平台协同起来,是打通隔绝、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关键所在。
第三,帮助企业打造行业的标准和规范。不同主体之间的技术规范、合同样式、运单、仓单、提单、面单不一致,会阻碍彼此协作的效率。因此,只有推动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产业链、供应链才会有更鲜活的生命力。
上证报:您认为,国内目前是否有在供应链创新方面实践表现较好的企业?具体表现是什么?
宋华:最近几年,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国内涌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比如厦门象屿(600057),其最可圈可点的有几个方面。
第一,定位。大宗商品供应链一定要“往上提”,立足产业基地,解决产业基地的问题,真正为产业基地服务;还要“往下扎”,扎到中端的产业集群,根据其需求进行产品定制、流通和加工。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抓住实体经济的痛点、为生产型企业和中端的客户抓住价值痛点。一定要从流通型供应链转向生产服务型供应链。
第二,综合一体化服务。供应链传统的基本服务即低成本采购和分销。但当前和未来还要叠加提供信息服务、商品组合服务、金融服务、加工型服务及技术服务。通过数字平台帮助提升合作伙伴的技术管理能力,正是综合一体化服务能力的一个体现。
第三,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港口码头、物流枢纽点的数字化建设、政府数据的整合、产业链及供应链的数字化穿透管理。建设基础设施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在短期之内对企业而言并不带来收益。这往往却是供应链建设的关键所在。尽管如此,我们今天仍看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第四,多主体协同的生态建设,即ESG。把环境效益同社会效益、社会治理、经济效益协同起来。比如厦门象屿,在发展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手段,把当地的政府、粮食基地、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协同起来专业配资杠杆,真正去夯实粮食产业,发展高质量的产业链和供应链。